2023年1月18日 星期三

『哈哈哈哈,我們一起笑』#笑的作用


『哈哈哈哈,我們一起笑』

 

大家都喜歡笑,因為讓我們感覺良好。笑是一種社交互動,將我們彼此連結在一起,是一種正向的連結,並且共享經驗。憂鬱會使我們忘記怎麼笑,也讓自己與外界斷連,更加孤單。笑也是一種自然的紓壓方式,釋放緊張、焦慮,不管小孩和大人都適用。

*減低無助:笑提供了一個空間,幫我們和無法承受的情緒保持了一個距離,讓那個可怕的感覺,能夠有一些釋放。例如,孩子害怕某件事,我們利用誇張的方式表現出我們比他更害怕,孩子先會被我們的誇張吸引,然後覺得很好笑,最後孩子會和那個害怕的感覺保持一點距離,用自己的速度去接觸讓他害怕的這件事。

不過如果這個笑會讓孩子感覺被壓制的話,那就不要做。例如搔癢,癢得很好笑,但是又沒有力氣反擊。我們曾經有過這樣的經驗,搔到癢到一半,見笑轉生氣,因為在這過程中帶來了無力感。這樣的笑聲,反而沒有幫助。

*緩和氣氛:在教養過程中,一定會有和孩子對峙的時刻,對孩子說:「你再不刷牙,你明天就不要看電視了。」我們用威脅的方式想結束對立,這會讓孩子感受的負面情緒,不是真的理解發生什麼事,而更加防衛。事情會一再上演,和孩子的距離會越來越遠。倘若我們加點幽默進來,「天啊,好臭喔,誰的嘴巴這麼臭」帶點戲劇性的演繹,傳遞出來的訊息是,我不喜歡這樣的狀況,我想要改變。緩和當下緊繃的關係跟情緒。

我自己試過,跟孩子陷入較真的狀態裡,就是僵局,當我深呼吸,內心退一步,用一個比較輕鬆的態度回應,確實當下我們都軟化了,不再劍拔駑張,也讓當下的情境出現轉機。

*和好:衝突還是有無法避免的時候,笑可以幫我們和好。我們也都有這樣的經驗,吵架吵到太荒謬而笑了出來,然後關係又重修舊好,並且可以心平氣和討論剛剛發生什麼事。笑幫助我們重新連結,有時我們會擔心行為沒有改變之前笑,會增加壞行為出現,其實笑是療傷的過程。

*    笑著笑著就哭了:曾經也有和孩子玩的過程,明明上一秒還很開心,意猶未盡,但是遊戲要結束了,孩子生氣大哭說:「你都不陪我玩」。這樣情緒的轉換是,有趣的遊戲讓真實的感覺流動,笑聲帶出了開心,隨之而來累積,沒有表達過的情緒也隨之浮出表面。我們有時候很難理解到底發生什麼事,突然情緒大爆發,可能是上一次的挫折還沒發洩完,也有可能是上次遊戲輸了,沒有人安慰,原因是什麼都沒關係,我們也不一定能透過語言得知,重點是我們可以陪伴傷心的孩子,即使沒有語言,大大的擁抱,都能讓孩子取得安全感。

2023年1月12日 星期四

經歷

李瑞諮商心理師

 


諮心字第003519號

學歷:
銘傳大學 諮商與工商心理學系 碩士

現職:
童伴心理治療所
樂奕診所

經歷:
台北馬偕紀念醫院 諮商心理師
新光醫院 諮商心理師
淡水馬偕紀念醫院 諮商心理師
台灣心理腫瘤醫學學會專家
安寧教育療護訓練合格心理師 
病人自主權利核心講師



專業訓練:
心理動力經典基礎課程
精神分析取向兒童青少年心理治療
客體化關係取向遊戲治療專業培訓課程
精神分析式心理治療入門課程
嬰幼兒心智生長與環境
醫療家族治療經典工作坊
聖域中的表達與觀看--藝術治療工作坊
癌症心理照顧培訓
自主權利法核心講師暨預立醫療照護諮商人員培訓
安寧心理師專業訓練
臨床醫事人員培訓--諮商心理職系師資培育研習營

 



我想贏,但輸了也沒關係 #挫折忍耐

 

『我想贏,但輸了也沒關係』

有些孩子對於輸贏特別認真,面對遊戲、競賽的失利,有劇烈的情緒反應。我們都善於在孩子表現好的時候,給予獎勵。所以面對輸,他可能感受到的是,這不是件好事情,而且父母/師長不會認同我。

 

孩子從出生就開始經驗什麼是屬於自己的力量,當嬰兒感受不舒服而哭,就有奶出現撫平不舒服;笑的時候,對面的人也笑了,這時嬰兒感受到自己無比的能力。不過隨著時間,開始感受到挫折,我哭了,怎麼沒有人來;我想要的東西怎麼還沒有出現。在這個過程中嬰兒漸漸地發現,喔原來媽媽跟我不一樣。這類的挫折經驗幫助我們理解世界,理解他人,這是成長必經的過程,但過多的挫折經驗,會讓嬰兒產生無力感。

接著當孩子開始説「不」的時候,是一波新力量的發現,發現自己是獨立個體,可以表明自己的意願。在大人給予溫和有限制的安全環境下,孩子進而發展出對自己的認同。過度的限制孩子孩子的行為,孩子無法得到力量,又過度放任孩子,則孩子會感到失控,無力感。

當孩子進入校園,又一波力量產生,這時還包含了與同儕間的力量激發、交織。

每一次的力量取得,都幫助孩子能面對挑戰,了解自己並且運用內在力量,達成目標。然而錯失力量,無力感油然而生,可能是放棄自己的力量,會壓抑、恐懼、退縮。也有可能是失控,表現尖銳、打人、魯莽。

 

在這過程中對於家長來說也很困難,到底是要嚴格讓孩子認清世界有多難?還是盡全力保護孩子免受挫折?我想挫折的感受是成長必經之路,很難避免,而世界現實不是完美的,好像也不用刻意呈現,無論如何都會經歷到。

1.     聆聽孩子的心聲,行為表現通常是結果,結果背後的感受是需要被表達的。

2.     感受是其來有自的,感受也是可以被接受的。我們不急著改變孩子的感受。

3.     不評價孩子的感受,當評價太常出現在生活中,孩子很容易貶低自己,也會輕易的去批評別人。

認同孩子的感受,讓感受停留一下子,每一次的停留都讓孩子多一點承受挫折的能力。

2023年1月2日 星期一

『我愛你,小野獸』#情感修復

 

『我愛你,小野獸』

大家都看過繪本《野獸國》,如實地描繪出孩子搗蛋的情境,也刻劃出孩子和家長的對立,以及面對情緒的內在狀態。故事最後,食物的香氣重新連結了親子之間的溫暖。
親子關係之中,常常受到孩子情緒炸裂的挑戰,身為家長的我們很難在這種時刻還保持溫柔理性,我們自己情緒也被激起。理智線斷裂不可怕,重要的是在斷裂之後,如何重新連結,修復彼此的關係。
孩子會因為以下感受而激起情緒:
1.被限制,不被允許感到挫折;
2.他們無法想出更好的處理方法,也對情緒調節的能力尚未發展成熟,因此暴怒。
3.一方面,在孩子的眼中大人很巨大,具有絕對的能力,孩子感受威脅,用暴怒是膨脹,讓自己看起來很強大。一方面,當孩子以這樣的方式呈現情緒的時候,同時希望大人跟他承受一樣的感受,作為一種溝通的方式。
例如:心愛的文具被同學弄壞,孩子會暴怒:
*可能是打弄壞文具的那個同學,心愛的文具被弄壞感到難過;
*爸媽被通知孩子在學校打人,回家被處罰,大吼大叫,因為覺得不公平;
*也可能對老師憤怒,因為在全班面前面處理這件事,覺得沒面子。
被情緒轟炸過後的關係,需要修復:
1. 凝視的連結:在人出生之初,嬰孩被抱在懷裡,母親的懷抱和凝視,創造了一個愛的空間,將孩子緊溫柔的包裹在內。當孩子無法說出內在困難的感受時,眼神的交流,是一種深層的歸屬感。這樣的經驗可以漸漸擴展為和孩子的談心,旅遊。
2. 持續連結:當孩子在生活中受挫,感到孤立、害怕時,他們會退到自己內在堡壘裡,大人持續表現出想和孩子有連結,讓孩子選擇連結的方式。
3. 補充愛的能量:在關係中負向的經驗會耗損原本愛的關係,所以不管是日常生活或是吵完架和好的時候,補充愛的能力,一起創造好的經驗。
教養過程真的是辛苦每一位家長,面對忙碌的生活,還需要創造出很多情緒空間,來回應、理解孩子,並帶領孩子成長。你們的內在也需要被好好修復喔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