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3年3月9日 星期四

『這條路不容易,我們會一起走過 』#教養之路

 



「老師一直打電話跟我說他在學校的情形」在父母的眼神裡,看到的是對孩子狀況的焦急、手足無措,還有隱隱的自責。自己給的壓力,環境給的壓力,身心俱疲。使原本生活既有的壓力(工作、夫妻、婆媳),加上教養問題,無疑是雪上加霜。

面對孩子的不一樣,不僅只是去接受那個不一樣而已。生活上會面臨很多的挑戰,親子相處上累積許多挫折,而導致關係不睦;也可能夫妻教養態度的不同調,讓夫妻關係緊張;也可能在照顧資源上分身乏術,長期處在壓力之中。除了外在的影響,內在經歷各種失落,包含孩子的發展跟自己預期的不同;當孩子表現不符合社會期待,認為是自己的失職;因為別人的閒言閒語,情緒低落,引發一連串的情緒反應。反而對自己越來越多的失望。

「足夠好」的父母是一個很重要的觀念,乍看之下會把重點放在好上面,認為足夠好就是要夠好,其實心理學家溫尼考特認為,那個足夠好是我們能夠允許自己有不好的時候。面對孩子困難溝通的時候,我們會挫敗;孩子情緒暴走,我們不知道怎麼辦;孩子跟同學在學校有衝突的時候,我們會生氣。我們不必然任何時刻都要是100分的父母,好像不會生氣,永遠都很接納。我們因著關係裡的挫折,調整、修復關係,在過程中,看見自己的需求,孩子的需求,而不會混為一談。

當我們有能力去接受這些挫折,對孩子的影響是:

l   衝突之後的和好,是安全感的培養,不會因為爭吵關係就被毀掉了。

l   憤怒之後的討論,是情緒調節的基底,了解情緒背後的原因。

l   爭吵之後的放下,是同理心的展現,換位思考事件對大家的影響。

 

親子的關係不會是一路上一帆風順,關係總是連結、斷裂、調整、修復、重新連接中循環。「足夠好」絕對不是再找一個標準來評判自己好不好,是對自己溫柔的照顧,而你已經夠好了。

在困難的教養之路上,我陪你一起走過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